当前位置:首页 > 韩城记录

韩城革命史——抗日战争时期

时间: 2022-07-04   浏览:868

韩城革命史(二)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1937年7月7日,发生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反抗日本的侵略”。此时,中共宜阳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迅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冬,中共豫西特委宣传部长郭晓棠派祁守范到韩城与共产党员程远宣、王庆年研究组织抗日武装。当时,洛宁洛河南岸的杨宗范有一部分枪支,程远宣与杨相识,打算把这支队伍改造成抗日武装。经程远宣找杨商议,晓以大义,杨同意将其武装改为抗日义勇军。接着,程远宣、王庆年动员一批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到杨部工作。不久,因其内部成份复杂,矛盾严重,互相残杀,无法改编,宜阳去的人员全部撤回。

1938年1月,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派张劍石回宜阳整顿恢复党组织,并先后派王志杰、邵文杰、李之放、席国光等到宜阳检查指导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韩城地区党组织有部分党员接上了关系。

1938年7月,重建韩城区委(三区)。1938年夏到1940年春,国民党新五军(原称冀察游击大队)在三乡、韩城、官庄等地驻防。该部中共地下党组织先后受豫西特委、洛宁中心县委(1938年底以后称宜洛地委)领导,他们与韩城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驻地附近书写抗日标语,举办抗日壁报,教唱抗日歌曲,并组织文艺宣传队到各村镇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1938年冬,中共韩城东关小学支部积极发动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国民党韩城区政府故意扣发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党组织发动200多人到区政府抗议示威,遭到了区政府武力镇压。学校用车拉着被打伤的学生张守正到县城告状,迫使国民党宜阳县政府答应照发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斗争取得胜利。

1938年期间,韩城共产党员程远宣利用任民运委员之便,控制了一部分农协会。

1938年元月至1939年8月,韩城(三区),程远宣、候安国、李自荣、张惠生先后任区委书记,下属6个支部。

1939年冬,县委书记邵文杰和县委宣传委员,三区区委书记张惠生,在韩城官庄党支部书记王振华家举办党员训练班,组织官庄全体党员学习豫西省委编印的《党员课本》,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

1941年6月,由于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形势日益恶化,中共河南省委撒到陕北马兰。6月,省委负责人王志杰从马兰派苗书堂来宜阳传达中央指示,要求区委书记以上干部撤往陕北,留下的干部和党员根据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精神,停止活动。当时,县委书记申志远、县委委员张惠生、区委书记崔贻钦等先后撤往陕北。同时,地委书记赵立命也离开宜阳去陕北。宜阳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暂时处于低潮。

1942年2月,国民党宜阳县党部书记长马继周根据其上级提供的名单,开始逮捕共产党员。5月,国民党河南省调查统计室(中统特务组织)调查员肖钦农(肖正)来到宜阳,与马继周相互勾结,破坏中共宜阳地下党组织。他们先后在盐镇、寻村、柳泉、韩城等地逮捕共产党员13人,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但是,柳泉、官庄(韩城)、西石村、上观、赵保等地仍有党的秘密活动,如官庄支部书记王振华于1942年2月(农历正月初二)被捕后,党员们自行开会,推选张风午为支书,主动与柳泉共产党员田献庭联系,继续开展党的工作。

10月,县委领导撤离后,许多党员因得不到上级党的指示,深为焦虑。韩城党员兑钱派李先贵(王眷村人)去陕北找党。李怕路费不够用,卖掉了自己一头牛,化装成卖木梳、篦子的,一路忍饥挨饿到陕北找到了省委,又到中央组织部汇报了情况。他回来时,组织上给他路费,他觉得组织上有困难,执意不收,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奔走,李先贵回到宜阳,他带回上级的指示是:交友、学习、隐蔽、工作。

1943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成立“豫西警备司令部工作队”到豫西破坏党的组织。来宜阳的是第二工作组。从5月到12月底,先后在赵保、韩城、柳泉、城关等地拘捕61人,其中共产党员30人,进步人士25人.这些人一部分花钱取保释放,一部分被送到叶县集中营。同时,有的党员家门被封,有的党员家属遭到毒打,大批党员外出隐蔽。这是宜阳党组织遭受破坏最严重的一次。

11月,韩城西北山一带共产党员在园光寺(位于杜渠村)开会,成立了中共西北山区委,由亢书贤(西石村乡张深村人)、冯玉亭负责,下属纪彰、张深两个支部。

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河南战役。在日军侵入洛阳前夕,程远宣、张达人和昌渊亭(韩城南驿村人,党员,当时失掉联系)在洛阳洛河南的望城东岗见面,3人针对当时形势,商定分头回宜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昌渊亭回宜阳后,利用关系到国民党宜阳地方实力派徐吉生部任参谋长,计划掌握一部分武装,但不久,在县城与日军作战中牺性。

宜、洛、伊三县地下党负责同志于农历3月28日夜,在关林庙召开三县地下党紧急抗日联防会议。

宜阳县地下党参加会议的有亢书贤和程远宣、侯安国、李自荣、昌渊亭等同志。

关林庙会议一结束,程远宣、侯安国、李自荣、亢书贤等同志星夜赶回韩城。第二天就召集王年曾、王庆恩、王耀祖、王积中、王尚庚(韩城官庄村人)等人在韩城西关侯安国家开会,贯彻我地下党三县抗日联防会议精神,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

会议结束后,程远宣、李自荣一边通知未到会的同志马上到上观泰山庙沟曾兆文家聚集,一边动身去上观找曾兆文,做好召开军事会议的准备工作。

4月4日,张须、张达人、张宏道(此三人为赵保人)、曾兆文(上观人)、王文瑞(三乡镇水沟庙村人)、冯玉亭、王积中、侯安国、王发西(三乡镇水沟庙村人)、王庆恩、王年曾、王尚庚、王振华(韩城官庄村人)、亢书贤、李自荣等人都到齐后,程远宣主持的宜阳地下党第二次抗日会议正式开始。

此时,河南战役已经打响,豫西危在旦夕。广泛地组织抗日武装刻不容缓。因而在会议上成立了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由侯安国(后在战斗中牺牲)任支队长,程远宣任政委,王年曾(后被捕牺牲)任副政委。下属三个大队:第一大队队长李自荣,副队长卫梦松,教导员王庆恩;第二大队队长曾兆文,副队长赵遂重,教导员庞尊三(韩城西关人);第三大队队长冯玉亭,副大队长亢书义,教导员亢书贤。

大约到农历4月13日,抗日游击第一支队,已在红涧沟一带集结完毕,并做好了迎战日寇的准备工作。

4月24日,宜阳县城失陷的第二天,有一股向西进犯的日军行至沙坡头村时,分兵八十余名,向南进山搜索,被我守候在山口的流动哨发现。支队长侯安国便开始部署兵力,进行战斗。经过约半小时的激战,八十名日军被我消灭了七十多个,只有约五、六个鬼子侥幸逃窜。

这次战斗,我军获步枪七十多支,子弹三千多发。三岔沟抗日首战告捷。

三岔沟战斗结束后,4月下旬,洛阳大本营的日军每天都要派出装满物资的车辆到洛宁去。得到情报后,抗日游击第一支队在地形较复杂的鱼泉以西汪河以东的古路壕伏击日寇军车。炸毁敌人两辆军车。

抗日游击第一支队侯安国带人到韩城起枪(当时有部分枪支埋在地下),被敌人发觉,侯安国、候安宗(安国胞弟)残遭杀害。

1944年6月初,为了加強抗日工作的领导,程远宣、张达人等经过多次研究,在上观红涧沟开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宜阳县抗日工作委员会,书记程远宣,委员张达人、王年曾、李自荣、冯玉亭、曾兆文、王积中。工委提出的任务是:恢复壮大党的组织,发动群众筹集枪支,进行抗日,积极和各地党员联系并设法与上级接上关系。

1944年7月,张劍石奉命从冀鲁豫十二地委回到宜阳,与程远宣、张达人等取得联系,依靠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5年1月2日,刘子久和韩钧从干部队中选派王庆年、岳毓海、盛克等人带一连部队到宜阳西石村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东营村成立了“宜新办事处”,王庆年任办事处主任。在广大群众和爱国人士的支援下,地方反动势力慑于八路军的声威,不敢轻举妄动,办事处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1月8日,经八路军豫西抗日二支队党委批准,撤销“宜新办事处”,成立宜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在东营,后迁西石村)。18团政委王成林兼县长,谢戬谷任副县长,王庆年任财粮科长,程远宣任民政科长,贾万超任县大队长。王成林以抓军事为主,谢戬谷不久调走,县政府日常工作由王庆年、程远宣负责。县以下设两个区,一区在张园,区长贾万超,副区长盛克;二区在西石村,区长白鸿章,副区长王凤照。二区还成立了区干队,有三、四十人,王荣贵任队长,赵志刚任指导员,县政府管辖13个保,方圆二、三十里。

1945年1月31日,二分区派18团到宜阳庞沟打徐吉生。这次战斗共毙伤敌5人,俘敌近百名,缴获一批武器、马匹和物资,给徐吉生以沉重打击。但未能击毙徐吉生,留下后患。之后,徐吉生对革命群众瘋狂报复,给18团引路的泰山庙共产党员曾兆文,一家4口人惨遭杀害。共产党员张和尙、魏滴流、王年曾以及进步群众王功甫、王绍子父子都死在徐吉生的屠刀下。还有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也被抓去,其中包括王庆年的妻子李萍及女儿王翠,被严刑拷打,残酷审訊。

1945年5月22日,上官子平叛变,(即豫西事变),韩城西关人冯玉亭牺牲(冯玉亭当时任区干队副队长)。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下旬,蒋介石为了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命令胡宗南自陕西率部队沿陇海路进犯豫西解放区。根据中央和省军区指示,宜阳共产党部队撤离,一部分渡黄河进入太岳区,一部分进入桐柏地区。

(苏运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