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韩城记录

韩城历史

时间: 2022-07-04   浏览:822


约前十一世纪 宜阳为雒西地,商纣未年“西伯乃献雒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纣许之.”

周威烈王二年(前424)韩武子迁都宜阳。今韩城镇有其故城遗址。

周威烈王十八至十九年(前 408~前 407)1韩景侯在位期间,迁都阳翟 (今河南禹县)。韩国迁都到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魏联合赵、韩攻打楚国。楚战败后,用厚赂求援于秦、秦国出兵攻打韩宜阳,夺取6个城邑。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 秦国俊韩,袭取宣阳城.

周赧王八年(前 307)秦派甘茂攻打宜阳,五月而不下,后向秦武王求救,得到武王全力支持,次年乃攻破宜阳城,斩首6万。

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宜阳境又发生秦韩之战.

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0)秦昭王稷到宜阳。三十一年(前284),秦昭王稷与魏相会于宜阳。

宜阳在周代铸有铲形“宜阳币”。据《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记载:“河南之宜阳,周代铸币皆为铲币之一系。”

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秦灭东周(今河南巩县孝义镇西)后,并派大将蒙骜伐韩,设三川郡,宜阳属之。

西汉中叶 铸有“宜阳四铢“货币。据有关资料载:“宜阳四铢,皆阳文范畴,中作圆孔,阳文三铢圆钱,亦然”。

光武帝建武三年(27)在赵保筑眉城,以防御赤眉义军,正月,邓禹、冯异阻击赤眉军,败于回溪(今河南渑池南)、闰正月冯异破赤眉军于渑池(今渑池西),赤眉部东向宜阳,为光武帝所阻,刘盆子与诸将被迫投降,同年闰正月丙午,刘盆子交出传国玉玺。二月己未,汉光武帝在宜阳受传国玉玺。

三国

魏文学家、思想家阮籍曾撰写魏本《宜阳记》一书 (已散佚).

惠帝永兴二年(305 帝派大将皇甫商,拒张方于宜阳。九月皇甫商为张方所败。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 八月,刘聪等攻打洛阳,长驱至宜阳。九月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聪军,聪大败而还。

 

南北朝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 废金门郡,设宜阳郡。另置甘棠县属新安郡。

东魏元象元年(538 冬十二月,西魏取宜阳。

北周天和四年(569 周孔城防主以其地入齐。九月,周派遣齐公宪与柱国穆带兵袭取宜阳、筑崇德等城。十二月,齐公宪等又围困宜阳,绝其粮道。

北齐武平元年(570) 正月,齐太傅斛律光带步骑3万救宜阳,屡破周军。筑统关、丰化二城,以通宜阳粮道。

北周天和六年(571 四月,周派陈公纯等袭取宜阳等九城,齐由斛律光率步骑5万与周师战于宜阳城下,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十余人而还。(戍,指边防地的营垒,城堡,大者称镇,小者称戍。)

 

文帝开皇四年(584 始建宜阳城。

文帝仁寿四年(604 改甘棠县为寿安县。

 

 

高祖武德元年(618 四月,世子建成、秦王世民,引兵至东京(今洛阳市),城中欲为内应,世民认为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也不能牢固,遂不受。但料到城中兵马来追,乃设三伏以待之。段达果来追,遇伏而败。世民遂设置新安郡、宜阳郡而还。

武德二年(619) 闰二月,王世充侵扰谷州(宜阳),以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以程知节(咬金)为将军,与唐兵战于九曲。秦、程二将军背叛王世充,降唐,并屯兵于长野岭。同年,更宜阳县为福昌县,以福昌为治所。

高宗显庆三年(658 营建连昌宫(又名兰昌宫、玉阳宫),宫早已无存。后在宫址建五花寺(今尚存五花寺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复置福昌宫。

代宗大历元年(766 五月,宜阳发生地震。

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著名诗人李贺卒。有《李长吉诗集》传世。

 

后唐时(923~936 改福昌县为福庆县。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 宜阳柏阁山宗渊(898~980)卒,有诗文《洛西集》留世。

仁宗明道二年(1033) 福昌令佐著作乐君设置燕堂,郑公富弼撰写《燕堂记》,以记其事。

仁宗庆历时(1041-1048) 宜阳人田瑜中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

仁宗嘉祐六年(1061) 苏轼任福昌县主簿。

神宗熙宁五年(1072) 福昌并入寿安县。

哲宗元祐七年(1092) 建造三乡竹阁寺。

 

 

大定十三年(1173) 在韩城东建香林寺。

大定二十五年(1185) 全真道谭处端去世,他曾住持福昌韩城长真庵。

章宗明昌五年(1194) 宜阳人许吉中进士,官左拾遗。

宣宗兴定元年(1217) 以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改寿安县为宜阳县。

哀宗正大八年(1231) 在韩城建造崇真观。

天兴三年(1234) 诗人元好问避乱于宜阳女几山,居三乡,常与辛敬之(即诗人辛愿)、刘景元往来,吟诗唱和。

 

 

世祖中统三年(1262) 宜阳尹常德在西官庄建庆仙寺。

 

 

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 引西度水开修韩城西渠、南渠,名曰宣德渠,又开王窑渠。

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 引西度水开修韩城东渠,名曰成化渠。

同年宜阳人李文中进士,历官户部郎中。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宜阳地震,有声如雷。

嘉靖年间(15221566) 宜阳人张材中进士,任平阳府千户,后升参将。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宜阳人任政中进士,任三原知县,后升徽州知府。

 

康熙三十年(1691 知县申明伦设立县城大街、韩城、白杨、柳泉、三乡等义学5处,先后拨地100亩办学。

同年 开修4道渠:即可乐湾渠(引杜阳河水)、官庄渠(引韩城河和汪洋水,分东西二渠)、锁家营渠(引惠水)、安业渠。申明伦组织重修《宜阳县志》44卷,约10万字。

雍正二年(1724) 宜阳人谷旦(字云卿)中进士,选太湖知县改授滑县教谕。

同年知县郭朝鼎为保护文物古迹,在甘棠、石陵、官庄,分别树立召伯听政处晋高祖之陵留侯冢等纪念碑。

乾隆初全县12个里改为28个里(洛河南12个,洛河北16),一直沿袭到民国15年。

乾隆四年(1739 冯希贤会试,恩赐翰林院检讨。

乾隆十二年(1747 知县周洵和本县举人楚元士、周荣等纂修《宜阳县志》,全书44卷,约10万字。

   咸丰十年(1860),王慎修中进士,任湖北某县知县。

同治元年(1862) 420(三月二十二日)捻军攻入宜阳县城,杀知县谢仁溥。次日,捻军退出宜阳县城,暂居韩城镇。24(二十六日),复克永宁城,杨飞熊等部清军追至永宁城外,捻军出战,失利,撤至白杨树(今白杨镇)

 

中华民国

 

民国14年(1925),修洛阳——宜阳——洛宁公路,要求铺石子,路面宽10米,路两旁栽插柳树。甘棠、水兑、韩城等河上,架设小型水泥桥,时群众称洋桥1944年春日军进犯时被国民党退兵炸毁)·

民国16年(1927),9 召开国民党宜阳县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蔡芷生、张季锷(韩城人)、严修杰、陈善孚、刘公谟、阎振东、刘锡光等7人为执行委员,王庆祺、苗振礼等8人为监察委员。此为宜阳县最早的国民党组织机构。

是年。宜阳改里设区,全县五个区,城关、寻村、石陵、韩城、三乡。